每日速讯:2月新能源销量:燃油车在透支,电动车在绽放

2023-03-11 21:47:12 来源:懂车帝

“价格战,价格战,还是价格战。”

最近一段时间,这可能是弥漫在整个中国汽车行业最震耳欲聋的关键词。至于起因,还要从年初特斯拉那次“伤敌一千,自损八百”的突然官降聊起。


(资料图片)

即便这家美国车企深知会遭到老车主大面积的维权,深知会让品牌信任度降至冰点,深知会催生出更多的“等等党”,却依旧把Model 3(图片|配置|询价)与Model Y分别拉到了22.99万元与25.99万元的在华历史最低价。

而仅从2月乘联会发布的销量成绩单来看,这家美国车企还是取得了其想要的结果。

尤其是考虑到新能源补贴退坡带来的冲击,以及疫情过后终端消费活力仍处在冗长恢复期,多种因素堆积催生出了愈发繁多“等等党”的存在,特斯拉仍展现出了很强的韧性。

由此将视角放大,2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达到49.6万辆,同比增长56.1%,环比增长27.5%。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达到43.9万辆,同比增长61.0%,环比增长32.8%。

与此同时,2月新能源车厂商批发渗透率达到30.6%,较2022年2月的21.6%,提升9个百分点。其中,自主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达到45.7%。

2月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达到31.6%,较2021年2月的21.7%,提升10个百分点其中,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更是达到52.9%。

相比之下,1-2月乘用车整体累计零售销量仅为267.9万辆,同比下降19.8%。那么究竟损失掉的部分责任在?答案变得一目了然。

换言之,如今天文章标题所言,身处愈演愈烈的价格战中,“燃油车在透支,电动车在绽放”更像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。

这一波的迭代,远比想象中还要猛烈。

输是必然

本段开篇,首先想要说明的是,无论承认与否,电动化转型的汹涌浪潮,远比所有人想象的还要猛烈。

由此将视角继续放大,试问为何中国新能源市场会迅速变得这般欣欣向荣?难道只是因为那张所谓“绿牌”政策的收紧?难道只是因为油价的疯狂上涨?

实际上,因为样本容量足够巨大,势必会有部分消费者带有类似的想法。但对于更多消费者而言,尤其是那些动辄下订几十万元新能源车的用户,牌照与使用成本必然不是促使他们做出决定的关键。

那么,唯一合理的解释只剩:相比燃油车,电动车的综合产品力已经实现多维度的反超,譬如驾驶质感、动力性能、智能化体验甚至相关服务等等,所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订单。

顺势,催生出多款现象级的产品。它们的存在,已然将各自所处细分市场曾经的燃油车“霸主”纷纷斩落马下,潜台词好像在说:“大人,时代变了。”

而今年开启的“价格战”,则令后一群体的处境愈发糟糕。尤其是对于那些本就弱势的品牌来说,割肉让利甩卖自家的燃油车,像极了无奈之举,颇有一丝强行透支、回光返照的意味。

更加雪上加霜的是,站在潜在消费者的角度,大家会普遍认为燃油车挥泪大降价,就是逐一应该发生的必然事件,持币观望的“等等党”不断涌现出来,从而也变相加速了淘汰赛的进程。

而这些弱势品牌让出的份额,已然被一家家强势新能源车企所占据。其中,最为突出当属比亚迪与特斯拉,2月成绩单便是最好的证明。

2023年,恰恰因为有了它俩的存在与贡献,好似无需太过担心中国新能源市场的发展势头。相信最终依然会和起初预测的一样,继续回响着震耳欲聋的“涨声”。

换言之,批发销量与渗透率分别达到“850万辆,36%”,并非没有可能完成。同时,如本段小标题所言,燃油车“输是必然”。

谁能胜出?

平心而论,在看过上面一段的诸多观点后,必然会有一些读者表示质疑,会觉得太过偏激与绝对。而作为反驳,本段开篇便想直接搬出乘联会的又一组数据。

从2月轿车销量排行榜来看,比亚迪秦、五菱宏光MINIEV,分别以30,540辆、30,267辆的表现,成功将日产轩逸、大众新朗逸、大众速腾、丰田凯美瑞等燃油车纷纷斩落马下,比亚迪海豚也卖出了22,682辆。

与之类似,2月SUV销量排行榜中,比亚迪宋、特斯拉Model Y、比亚迪元PLUS(图片|配置|询价),分别以51,592辆、25,526辆、20,279辆,对于前三进行了霸榜。它们的身后则为哈弗H6、本田CR-V、长安CS75等等燃油车。

事已至此,不禁感叹,如果说早几年间,中国新能源市场的结构更像是呈现“哑铃状”分布,10万元以下与30万元以上,电动化的攻势更为猛烈,那么自2023年开始“腰部”也在变得愈发丰满。

更简单来说,燃油车固守的10-30万元腹地,已然遭遇到了新能源车毁灭性的打击。并且可以预见的是,随着时间的继续推移,越来越多玩家的加入与发力,类似的溃败只会越来越大。

并且在我看来,中国新能源市场的格局实际上已经慢慢固化,头部梯队已经形成了“两超多强”的局面。

关于“两超”,相信没有任何悬念,代指的必然是比亚迪与特斯拉。究其原因,还是双方无论在体量上,供应链成熟度上,产能储备上,甚至线下销售渠道上,已经与其它人拉开巨大的差距。

“多强”更多代指的还是,例如蔚来、小鹏、理想、问界、极氪、埃安般的新势力造车或者传统自主品牌孵化出的独立新能源车企。

至于能够入围的理由,更多还是因为经过沉淀,当生存的问题得以解决,无论产品规划层面、研发层面、品牌层面,还是营销层面甚至服务层面的优势,都被最大化的发挥出来。

另外,值得骄傲的是,上述所有参与者,除特斯拉之外,都是清一色的中国车企。而这一次已经开打的“价格战”,对于那些转身缓慢、只能依靠燃油车强行续命的合资品牌来说,无疑也是它们的“生死战”。

文末,继续抛出最后一个问题,也是本段的小标题:硕大且诱人的中国新能源市场,究竟谁能胜出,成为最后的赢家?

老实说,身处群雄相争的当下,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。但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,真正能够脱颖而出的胜利者,只会少之又少。

毕竟,相较燃油车时代的百花齐放,电动车时代讲究独孤求败。

上一篇 :

下一篇 :

x

相关推荐